图为濮玉虎在工作现场。 刘宝宝 摄
2009年对于二钢厂的濮玉虎来讲,确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虽然从他走出技校、进入太钢工作这十几年来,不断地得到大大小小的各种荣誉有几十项,但是这一次“全国钢铁工业劳模”的称号似乎比以往的各种荣誉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劳模称号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和动力,在当前这种企业困难时期,荣誉对我而言其实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只有比从前干得更好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心。”濮玉虎日前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向记者坦言。
1994年7月从太钢技校毕业后来到二钢炉前工作,截至今天,濮玉虎已做了将近十五年的炼钢工。十五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有着怎样的感受?“虽然自己的工作岗位很普通,但是这份工作让我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无比的充实。”十五年来,濮玉虎工作着,快乐着。
作为白班作业长,濮玉虎对工作总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细小问题他都不会轻意放过。“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职业习惯。”周围的人这样评价他。
针对二钢北区投产后安全隐患多的问题,他组织班组成员提安全改善提案,完善班组危险辨识工作,组织班组开展危险预知活动以及安全培训。那些日子,他带领的班组共进行应急预案演练50多次,处理安全隐患上百项,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保证了冶炼的顺利进行。
针对冶炼二作业区生产工序多、节奏快等特点,他在班组内实施了工序节点管理,加强班组人员的工序服从意识。现在,上工序为下工序服务的理念,已牢牢扎根在班组职工的心中。“对过程设定节点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过程指标进行控制”。
——这些工作方法,使濮玉虎和他的班组成员在提高过程指标、保证工序衔接、提高连铸大包到位率、中包温度命中率以及成品成分命中率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不锈钢生产,他着眼于班组人员的标准化操作,促使不锈钢实物质量稳步提升。转炉副枪是二钢北区转炉最重要的工艺设备,其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转炉的冶炼周期和钢水的质量。北区转炉刚投产时,副枪的使用很不正常,成为制约转炉生产的主要因素。濮玉虎通过长时间观察研究,最终彻底解决了常见问题,显著提高了副枪使用成功率。虽然当时这个问题让他费了不少心思,但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是一件让他感到自豪的事情。
180吨转炉是太钢第一次使用的大吨位转炉,其维护和南区80吨转炉的维护有很大区别。在用上转炉测厚仪后,针对转炉炉况不良的现状,濮玉虎制定了转炉特护制度,树立维护新观念,严格控制转炉出钢温度,实行快速出钢,有力保证了180吨转炉的顺利运转。新转炉投产后,他及时总结出护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炉措施。目前快速出钢率稳定运行在96%以上,两座转炉炉龄达到12000次以上。
这些年来,濮玉虎凭借着一股钻劲和韧劲,扎根现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问题,同时也有效改善了操作工人的作业环境。
在二钢厂总有一些职工记得,当年的LF炉由于平台料种类多,用量大,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大,现场工作环境也十分差。濮玉虎同作业区研究对原有的生产组织进行了优化,优化的结果是既解决了贵重合金在平台难管理的现状,又改善了LF炉现场工作条件,减轻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这一举措受到职工的好评。
2007年2月份,二钢厂优化冶炼流程,将LF炉划归冶炼二作业区管理。经过濮玉虎的细心观察,他发现,LF炉事故坑内积渣多,万一跑钢,事故坑根本放不下,甚至会影响钢车的正常运行。对此,他研究琢磨,想出了对事故坑的改造方法——在格子板上加铺一层铁皮,掉下的钢渣让外协工及时清理。就是这小小的改进,杜绝了以前的很多隐患,为LF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保持了现场的整洁,减少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谈起所取得的成绩,濮玉虎却表现得很淡然,“不是自己做得有多么好,而是太钢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干事业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濮玉虎一定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