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杨运江工作照。 郝雁斌 摄
杨运江,峨口铁矿首席工程师、矿业分公司评聘的技术专家,省国资委党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多年来,他作为峨口铁矿的专业技术带头人,为峨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树立起一道标杆。他是峨矿的骄傲,是全体峨矿人学习的榜样。
勇挑重担 为企分忧
作为一名技术专家、首席工程师,杨运江始终能坚守责任,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他亲自主持参与了多项重大设备技术改造,为峨矿生产的稳定、系统增产达效奠定了重要基础。球团主抽风机是球团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在投入运行仅一个月后就出现振动大、叶轮飞出等故障,严重影响了球团系统的正常生产。杨运江在研究风机主要技术性能后,亲自蹲守现场,带领攻关组对风机振动原因进行诊断分析。通过一次次检测,和厂家配合做动平衡,对叶轮和联轴器进行改造等措施,最终确定引起风机振动的根本原因是主轴刚度不够。据此提出了最经济的改造方案:提高转子刚度,风机叶轮改用锯齿形叶轮,轴承选用适合材质并加粗,增加中盘钢板厚度……这项改造较更换新风机的方案节约投资近40万元,节约改造时间近10天,安全系数也由1.33提高到1.43,风机运行可靠性大大加强,在之后运行的两年多时间里再没有出现大的故障。
临危受命 不负重望
球团链蓖机投用后,运行一个月出现主轴膨出故障,致使六个链轮都不能复位,系统被迫停止运转。峨矿球团链回环系统是公司新不锈钢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小视。峨矿领导安排,链蓖机问题由杨运江负责拿下。由于链蓖机内空间狭小、温度极高、粉尘很大,故障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而要将所有链轮拆下复位再装好则要耗费大量时间,这种做法是根本不可行的。杨运江根据现有条件制作了专用拉杆,采用加热方法,用两台50吨千斤顶拉,但都不奏效!最后他果断决定采用加热方法,但关键要保证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当时没有红外测温仪,他就用焊锡检测,在加热到200度的时候,六个链轮终于被拉动复位了!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他一干就是整整5天,直到链轮全部复位,才大大松了一口气。之后,他又思考在轮上打定位销孔,同样是因为空间限制,没有合适的打孔工具成为一个困扰难题。一天睡到半夜,他突然想出办法,立刻起身画出图纸,第二天便去机修进行加工,这个工具就是他发明的“手扳钻”,在工人们疑惑的眼神中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18个钻孔任务,为链轮复位创造了条件。
敢于决策 赢得信任
常言说,艺高人胆大,杨运江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渊博的学识以及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在峨矿工程技术人员中“领军者”的地位,更多时候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峨矿回转窑在运行过程中,曾出现上挡轮掉下,窑体下窜300mm的危急情况,面对直径近6米、长38米,重达1000多吨的庞然大物,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如不能及时恢复,不仅影响生产,还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杨首席到场后,经过判断分析,对回转窑支撑轮角度进行了调整,不到一天时间,就使窑体复位正常运转,而通常要花费三到四天的时间。今年三四月份,尖山设备状况不稳定出了几起设备事故,矿业公司指派杨运江前去进行设备管理调查,杨运江在对设备本体以及管理方面因素分析后,帮助兄弟单位解决了难题。“遇到难题请教杨首席,有杨首席坐阵,我们干活放心。”职工们这样说,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方面的难题,大家有机会总会请教杨首席,把他当成最信赖的人,而杨首席也是耐心解释,毫不保留,做好传帮带,以他的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身先士卒 全力以赴
峨矿采选75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从设计、招标、设备选型、技术参数确定、施工、设备安装、验收、运行监测,都有杨运江(项目副经理)付出的辛勤劳动,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姿态面对工作,脚踏实地,用主人翁的责任感要求自己,为项目顺利进展做出了贡献。在设备选型上,杨运江亲自参与招标文件的编制,编写技术参数,从谈判到合同签订都能为矿部考虑,尽可能控制设备费用。事实证明经过杨首席选型的设备运行可靠,没有出现过任何技术偏差,同时还为矿部节约了两千多万元的费用。改造期间,原球磨机正常供货时间为9月份,他经过与厂家积极沟通,提前两个月调回一台厂家尚未出货的球磨机,这一举措为设备安装投用争取到了时间,为该矿2008年生产任务完成起到了保障作用。其次在设备安装阶段,杨运江总是亲自指挥安装,严把质量关,千分表、水平仪、塞尺就是他形影不离的工具。设备调试阶段,他一边联系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一边安排作业区岗位工参加培训学习,使岗位工们尽快掌握了操作技能。检修作业前,杨运江更是认真细致进行技术交底,为施工队伍提供技术资料,并跟踪检修过程,保证了检修不出差错。
技艺的精湛源自于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源自于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更源自于奉献进取的精神。多年来,杨运江博览群书,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走出了一名技术专家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