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漏钢,千日无事故。”这一纪录在国内同行业中当仁不让排名第一。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就是临钢炼钢厂一连铸车间甲班班长、特级劳模陈学文。
陈学文,今年39岁,大眼睛,厚嘴唇,阔鼻梁,古铜色的脸庞,一看就让人联想到钢铁的朴实与坚韧。他目光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份坚毅和执著,身上所洋溢的那种不服输的豪情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感动。
时光定格在2006年,这一年,频频发生的漏钢事故像浓重的阴霾笼罩在连铸生产线上。作为一班之长,陈学文心情也十分沉重。漏钢使采矿、烧结、炼铁、炼钢几道工序创造的效益付之东流,一年要给公司造成多少万元的损失!为鼓励职工攻克难关,当时,炼钢厂制定了一项新的考核制度:不论哪个班,只要本月无漏钢,就奖励2000元!
“漏钢,难道真的是什么不治之症么?我就不信那个邪,这笔奖金我一定要拿回来,为班里的弟兄们争口气!为临钢工人争口气!”从此,陈学文发了疯似的一心扑在如何杜绝漏钢问题上。他把董小虎、王志刚等几个工友召集到自己家里,开始了攻关研究。几个人把所有能想到的漏钢原因细细梳理了一遍,又把对策精心地设计了一番,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班上,进行实地观察,对症下药,完善对策,做好上岗前的充分准备。
陈学文和工友们在精心地操作着。一包包钢水被铸成一块块钢坯,徐徐地进入下道工序。突然,结晶器中钢水液面消失,盖板下火苗四窜,漏钢了!通红的钢水像一条脱缰的野马,奔泻而出,眨眼间漫过二冷一段,漫过扇形一段、二段……将铸机辊子和铸坯牢牢地焊在了一起。生产线瞬间瘫痪,被迫停产。
望着瘫痪的连铸机,工友们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处理完漏钢事故后,从来不喝白酒的陈学文,竟然喝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
就在那次漏钢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厂里宣布了一条补充考核规定:无论哪个班,漏钢一次,扣发奖金1000元!因为漏钢,工人们的奖金被一扣再扣,遇到运气不好的月份,这个月就白干了。
回想10多年来在连铸线上摸爬滚打的点点滴滴,他的心中翻江倒海;自从技校毕业只身来到炼钢一线,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与连铸设备、连铸工艺、连铸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连铸线1988年开工,1991年投产,伴随着连铸工艺的成熟,他掌握了连铸设备的性能、操作工艺和技术参数。这块土地上,播洒着陈学文的青春和汗水,也寄托着他的光荣和梦想。平心而论,自己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有十几年的实战经验,难道就解不开这点难题?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就要竭尽全力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陈学文的组织下,甲班成立了漏钢攻关小组,攻关小组对每一炉钢的成分、中包的温度、操作的要领、保护渣的使用、结晶器液面的波动情况,都详细地核实、矫正,排除疑点,确诊病根。操作没问题,就看设备;怀疑振动有问题就查振动系统,板簧是否完好,偏心轮螺丝是否松动,减速机是否正常。甚至,他们发现结晶器铜板上部不够光滑,就让浇钢工降低液面高度,排除一切可能的因素。一个月下来,果然没发生漏钢事故。
然而,好景不长,攻关的大道上依然荆棘丛生。
2006年9月28日。这是一个令陈学文刻骨铭心的日子。
那天晚上9时35分,陈学文和工友们正在紧张浇钢时,突然,一片诡异的火苗从盖板下腾地窜了起来!一尺多高的火苗犹如魔鬼般贪婪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漏钢了!”陈学文迅速指挥工友关大包、打安全板、开动中包车……在狭小的空间里,工友们一刻不停地用氧枪烧,用撬杠撬,用铁锤砸。为了节省时间,每个人只啃了一个饼子,喝了一瓶矿泉水。
生产终于恢复了,陈学文却陷入了更深的思索当中。这一次,他把目光盯在了捞渣环节, “大家看,漏点就在李敏捞渣的那一侧。当时,由于捞渣过于频繁,捞得过深,这就破坏了保护渣的润滑膜,使钢水和结晶器铜板直接接触,从而形成粘结,而粘结就是漏钢的罪魁祸首!”
原因找见了,办法也想出了。捞渣工、浇钢工、巡检员协调配合,全班职工精心操作。功夫不负苦心人。“9·28”以后,设备一天比一天顺畅,生产一天比一天顺利。三年零六个月过去了,甲班依然没有漏钢!陈学文说:“我们的追求永无止境!”
倚天长剑斩凶顽,壮士豪情冲云天。历尽艰辛的陈学文正以更多的自信和洒脱朝着前方的目标奋进。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创业豪情将激励全体职工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