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 文化理念
  | 行为规范
  | 形象标识
  | 人物风采
所在位置 > 企业文化 > 人物风采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记公司特级劳模、技术中心硅钢室高级工程师张文康
2010-06-07
      说到张文康,技术中心主任王立新的评价是:诚恳、朴实、勤奋、博学、严谨。
     
      2000年,还在原太钢技术处从事技术标准工作的张文康为了圆一个梦,考取了上海交大博士,离开太钢。但他一直忘不了时任太钢总工程师的胡玉亭深情对他说的一句话:“用不了多久,太钢肯定会有更大更好的舞台。到时,希望你回来。”
 
      2004年,在上海一家磁电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的张文康,思绪彻底被一个电话打乱了,胡总告诉他:“太钢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进入这里的人每年可以有50~100万的科研经费。如果说以前没有条件发挥你的才能,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不是问题了!”末了,胡总又补充了一句对张文康来说极其重要的话:“太钢的大门一直为你敞开。欢迎回来!”
 
      没有犹豫。2004年,离开4年之久的张文康将妻女留在上海,走进“太钢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太钢第一批博士后两名成员中的一员,选择了难度较高的冷轧硅钢,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
 
      2007年,太钢将“取向冷轧硅钢”正式列入研究开发计划。张文康也结束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正式回到太钢,进入技术中心硅钢室专心负责取向冷轧硅钢的开发研制工作。由于太钢不具备实验条件,他们就在国内四处寻找适合太钢产品的试验单位。面对怀疑和不信任,不善言谈的张文康硬是用自己的诚意和执著取得西安一家公司的信任,在该公司进行取向冷轧硅钢的热轧试验。一次为了利用人家生产的间隙,张文康和他的团队连续不停歇干了三天三夜。
 
      为了这种精神,对方为他们打开大门。
 
      他们先后在这里做了四次试验,每次只试制100公斤产品,不仅要占用人家很长的时间,而且连人家的操作工都要精心挑选。
 
      那一年,在西安做热轧处理,在北京做冷轧处理。张文康、申毅、董爱峰……一个个名字也随之闪亮地刻在了取向冷轧硅钢光洁的表面上。
 
      2007年11月份,很冷的天气给了这个团队极大的温暖和惊喜:经他们多次试制的高温加热法两种工艺成功了!而且是一次试验成功!
 
      从不饮酒的张文康喝了不少酒,而且是北京二锅头。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工艺难度更大的“低温加热法”被他们攻克了。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试制了800多个样品,将冷轧取向硅钢四种工艺中的三种试制成功。
 
      2008年7月1日,太钢正式对冷轧取向硅钢“低温加热两次冷轧法工艺”进行大生产试制。
 
      从二钢炼出的两炉共160吨取向冷轧硅钢出来了:各种成分控制良好!
 
      运至热连轧热轧完毕:设备轧制工艺完全满足产品要求。
 
      被运往无锡进行后工序冷轧的90吨产品却遇到麻烦:碳脱不下来!
 
      成分不一样、工艺需调整,按常规想法一遍遍试下来:不行!
 
      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张文康迅速调整思路:将水温调高。
 
      麻烦就此解决。
 
      由于无锡是一家小生产线企业,一天只能生产1个卷。因此,他们在这里进行后期冷轧的90吨产品用了整整5个月时间。
 
      第一炉最后一道工序结束后,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第一时间将样品寄回太钢进行测试。从样料寄出到结果出来,只用了短短七天,可张文康他们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熬过来的。
 
      120!130!这是测试报告上两个指标!不仅达到标准,而且是普通冷轧取向硅钢中较好的!
 
      2009年,他们又继续试制成功127吨,性能和质量又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0年,他们将在无锡继续开展试制,进一步验证太钢的炼钢和热轧能力,他们的目标是为太钢取向冷轧硅钢大生产项目决策、建设方案和工艺装备选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切,缘于太钢这个大舞台!”张文康话里话外始终表达着这样一个意思,“这几年在太钢工作,很放松。”
 
      张文康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太钢搞科研,只需埋头做。其它的如经费、待遇、政策,乃至生活,都无需个人操心。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研发是幸福的,永远有方向的科研是充满激情的。相信在这个越来越大的舞台上,张文康,还有与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必然能做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企业邮箱    用户服务电话:800-806-1998  400-653-1998  
copyright 2008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050036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