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少遇,“巧合”偶然。但偶然中又往往隐藏着必然。偶然与必然,其成功结合的奥秘,全在一个“缘”字。
——题记
说起郭永亮的机缘,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1995年,刚从包头钢铁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的郭永亮被分配到原太钢一轧厂做技术员,从此,他便与技术活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一轧厂工作的8年时间里,郭永亮勤勤恳恳,辛苦却很平静,喜欢钻研的性格,使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可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03年,市场出现新的变化,一轧厂面临解散和重组,郭永亮在大批的人员调配中,被分到热连轧厂生产技术科做技术员,负责1549mm生产线的技术工作。
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调配,郭永亮这样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咱都是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地做事。
在一轧厂跟棒材打了多年交道,突然接触到新领域,郭永亮多少有些不适应。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板材的各项性能和技术特点,他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到生产现场跟班学习,还总跑到不锈冷轧厂进行下工序产品的调研和跟踪。以他的努力勤奋和对技术的钻劲儿,不到半年,郭永亮对热轧钢带的各项情况已经格外熟悉了。
2005年,热连轧厂开始筹建2250mm生产线。当时正值人手短缺,科领导决定调用工作出色的郭永亮参与新线建设。由于全面参与了新线的投建,熟悉新线的运行,待2006年8月新线投产后,郭永亮开始全面负责该线的生产技术工作。
“从新线投产至今,所有不锈钢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都归我管。”郭永亮说,话语之间透着自豪的情绪。但同时,他也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08年,热连轧厂接到了一笔货车车体用不锈钢的大订单,要求在两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这种钢板轧制难度大,板型难控制,冷却后经常出现“双边浪”的问题,钢板两边外翘,加上交货期紧,完成起来非常困难。接到任务后,郭永亮二话没说,开始琢磨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一边对从轧制到平整的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一边抽时间同操作工人交流沟通,从他们平时操作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和细心琢磨,郭永亮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方法,指导工人控制速度和压力以及钢板前后的张力。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双边浪”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板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郭永亮说,搞技术工作关键就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从操作和生产的现象中找到突破点,来改进操作方法和生产工艺,因此跟班的情况比较多。有时候,自己突然半夜就出现在生产现场,工人们也觉得惊奇,怎么这么晚了还来上班,但是为了看到一些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就必须这样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方面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需要不断攻克的难关,郭永亮更忙了。他每天都不厌其烦地穿梭于2250mm生产线和不锈冷轧厂之间。“热连轧厂生产节奏比较快,一批料很快轧完就送到下工序了,要随时掌握生产动态就必须勤跑腿,生产批量一多就不便于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了。”他说。
说到被评为2010年度特级劳模,郭永亮亮出的那可都是响当当的成绩:进行2.0mm薄规格304边部粗糙缺陷的攻关,使边部粗糙缺陷卷比例比原来下降8.2个百分点,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全面进行双相不锈钢工艺研发,使太钢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在热连轧机组进行双相不锈钢热轧卷批量生产的企业;应公司新产品开发需要,成功开发目前生产难度最大的焊带用不锈钢,完成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的试制,并进行了2250mm生产线不锈钢品种规格扩展,使2250mm生产线成为世界上不锈钢品种系列最齐全的生产线。
在荣誉光环的照耀下,郭永亮很是感慨,他说,薄规格304、双相钢和耐热不锈钢都是公司2010年重点开发的新产品。能帮助公司解决这些具有挑战性的瓶颈问题,随着公司发展的大潮前进,在太钢不锈钢的发展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到非常荣幸。
成绩来之不易,却又显得水到渠成。从一张张太钢科学技术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证书,到成为公司特级劳模,郭永亮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华丽的转身。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机缘,一场在默默耕耘的过程中与机会的巧妙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