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樊洁君,给人一种温和、谦逊的印象。但从他那睿智的眼神中,更能读出一种果敢、坚毅的性格来。
从担任物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那天起,樊洁君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词是“疏浚”,即疏浚民主渠道,构建和谐氛围。
樊洁君认为,要使干群力量凝聚强大,职工言路必须经常疏浚。他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本着维护职工利益、尊重职工意愿、体现组织关怀的原则,24小时在线倾听职工的声音,并通过职工座谈会等方式搭建了与职工沟通的桥梁。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像波涛一样涌来。有职工问他,工作鞋的事,你管吗?他回答:“凡是物流中心的事,我都管。”有职工问他,能否解决GPS(全球定位系统)影响台机和手持机的问题?他回答:“能!”在他的亲自过问下,大多数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他向职工承诺了最后的解决期限。后来他发现,来自职工的电话和短信渐渐少了。他明白,这只是他迈出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则要比第一步艰难许多。
物流中心成立后,管理职能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有的机构已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这是一次雷厉风行的变革。12个作业区归并成8个作业区, 12个调度室整合为3个,成立了调度指挥中心和两个分调度室。抽调专业人员成立物流研究规划和装载加固方案研究小组,优化物流,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以机车检修作业区为例,整个工区由原来的130人锐减为80人,几乎就在一夜之间。
当时,留下来的员工感到庆幸,没有留下来的惴惴不安。员工们普遍认为,走一处不如守一处。可事实证明,分流后的大部分职工,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成为备受重视的骨干力量。经受了这场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物流中心并没有出现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人心要散。恰恰相反,一些失散的力量被收拢凝聚在一起,渐渐攥成了一只强有力的拳头。
改革的成果很快凸显出来:流程优化了,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2010年,物流中心各项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钢材发运及港口到达节约运费支出7000余万元。看到改革带来的成果,樊洁君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无骄傲地说:“凡是经历了那场洗礼的职工,我不敢肯定,他们以前都是好样的,但我敢说,他们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正当樊洁君朝着梦想奋力拼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樊洁君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再次经受考验。因为,在公司铁路沿线有五、六百个道岔,如果冻结会严重影响安全生产。
然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高炉作业区15号道岔故障,机车一钢拉运受阻,炼钢作业区南门线转辙机死机,东山线雪厚……
这时的樊洁君,在现场决策办公,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但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他却看到了令自己永远难忘的一幕:在运输告急之际,歇班的职工赶来了,休年假的职工赶来了,有事的放下家里的事也赶来了;有些职工白班连上了夜班,有些职工在现场两天没有回家……十里钢城,只要有铁道线的地方,就有职工们日夜鏖战的身影。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大雪不停,这场战斗就不会停止。
终于,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机车欢畅地行驶在铁道线上,发出悦耳铿锵之声。一切重新步入正轨,樊洁君与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地通过了严峻考验。
事后,樊洁君感慨地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机车的巨大牵引力,不是来自机器和燃料,而是来自一千多颗心凝聚在一起所产生的能量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