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技术比武维修电工前三名、太钢职工李志超、马明维、范斌素描
同一个作业区的维修电工,取得公司级技术比武前三名实属难能可贵了,代表企业参加市级技术比武大赛,又囊括前三名,就书写了一段佳话,代表市参加全省比赛,再次夺得前三名,就会让人感到惊奇 。太钢冷轧厂电气作业区的李志超、马明维、范斌就是创造惊喜的人。
在刚刚结束的太原市第八届职工技能大赛和山西省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他们三人均以绝对优势包揽了维修电工项目的前三名。九月底,他们将代表山西省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项目的比赛。目前,三选手已经进入全面备战状态。近日,我们采访了这三位技术能手。
看到这三位选手,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年龄都在35岁以下,师从一个师傅张跃军,其文化学历都不太高,都是班上的技术尖子,都能独当一面,解决过大大小小的电气技术难题是他们的强项,都敬业岗爱,永不满足,好观察、肯专研,平时团结协作。
冠军李志超,35岁,1996年从太钢技校毕业。最初跟着师傅跑前跑后,抱图纸、背工具,可维修起来眼看师傅忙自己根本却插不上手。他心里着急,有种莫名的压力和不舒服。后来他常对着设备和图纸陷入沉思,或站在干活的师傅背面一动不动。
不久班里接到的一项复杂的检修任务开始了,李志超抄起螺丝刀干上了,干得那么忘我,甚至让人忘了他是新手。这之前的几个月里,小李已经把图纸装进了脑子,把所有代码烂熟于心。
1997年,凭着扎实的基本工,李治超来到了技术含量高的电工班,凭着刻苦钻研,当上了甲班的班长。1998年,他又被调到了设备点多面广、涉及的专业更多、技术要求高的电气工段系统班。同时他自学电大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很快;2005年新年刚过,李志超大胆地编制了一套功能完善的功率转换程序,仅此一项就为厂里节约了备件费40余万元;2006年3月份,在李志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混线卷取机的EPC光发射整流装置投产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故障难题。
李志超参加的革新改造有十几项,在平时的工作中,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取得荣誉和比武成绩是自然的了。他多次获得公司的冷轧厂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技术标兵,优秀技术能手等称号。从1999年到2005年,分别三次获得公司维修电工技术比武第三名,三次获得第一名,2006年,荣获山西省第二届青年职业技术能大赛维修电工比武状元,2006年第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第11名。
马明维,33岁,1998年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他便强烈感受到,为了更好的解决设备出现的技术难题,就必须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于是在业余时间他学习各种与工作紧密关联的书籍资料,并在试验室里反复做试验。
冷轧3号纵切自投产以来卷曲机在开始时总是有3—4圈卷不齐,虽然不影响正常生产但给最后包装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明维在现场观察了很长时间,查找了很多有关资料分析出了问题的所在。可是EMG公司的控制程序有授权不让修改,于是他在输出伺服阀前加了一个继电器,在纠偏系统投入前切掉输出信号,自动投入后在切回去,这样就解决了这一老问题。类似这样的技术难题,小马解决了许许多多。
在攀登技术的高峰上他走出一条的轨迹:2000年太钢第二十一届技术比武第四名;2002年太钢第二十三届技术比武第五名;2006年山西省第二届青年技术大赛第二名;2007年太钢第二十八届技术比武第三名;2008年太钢第二十九届技术比武第一名。
范斌,31岁,2002年7月学校毕业后进入,正赶上太钢冷轧40万吨不锈钢项目的设备安装和电气调试阶段,和师傅们的交谈中才发现自己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电气理论知识以及对于自己将要面临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这些新设备的软、硬件不用说在课堂上没学过,就是连听也没听说过。他暗下决心要勇敢的面对这些先进的设备,时间一长,他对设备复杂的控制原理和庞大的自动化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初,冷轧厂2#轧机机组接到轧制0.3㎜以下的不锈钢薄料的任务。对于0.3㎜以下的薄料是超出2#、3#轧机设计能力的范围,这样会有许多程序不能正常工作,像不能在人机界面上输入0.3㎜以下的厚度范围,不能自动计算需要的轧制表等,且测厚仪厚度精度和板型仪的准确性也不知道能否满足要求。接到这个任务时,他当时有些犯难,因为这需要在许多软件上要做改动。首先需要在人机界面上能够输入0.3㎜以下的厚度范围,由于此界面是外方专家用软件进行编写的。对于这些软件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他不敢怠慢,抽空去书店查找相关图书,从头学习这两种对于比较陌生的软件,经过几天的努力把第一个不能在人机界面上输入0.3㎜以下的厚度小问题解决了,随后又解决了相关了一连串技术环节问题,0.2㎜厚度的不锈钢薄板终于在2#轧机轧制出来了。
在2006年8月份公司举行的“太钢第27届维修电工技术比武大赛”中,范斌以理论成绩第四、实际操作成绩第一和总分成绩第一获得了“太钢第27届维修电工技术比武大赛”的冠军。
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三位能手非常谦虚,感慨颇多,他们最集中表达的是太钢在学习型组织的培养和建立方面的投入使他们收益最大,太钢开展的导师带徒活动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很少谈自己,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正年轻,前面的路很长,科技之路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