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电专用不锈钢,到航天专用特种钢,再到超临界百万千瓦级超大容量发电机专用钢,以及石油天然气超高强度管线钢……太原钢铁集团通过集成创新当今世界钢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新产品。目前,太钢拥有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800多项,其中12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贡献率达75%以上。
一流的创新体系
没有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没有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太钢逐步形成了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迈向新台阶。太钢以建设国际一流的不锈钢研发中心、形成以不锈钢领先技术为核心的专有技术集群为目标,建立起“一体两翼两支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一体”即以不锈钢研发体系为主体,“两翼”即以工程集成体系、控制与改进体系为两翼,“两支撑”即以行业即客户和大学、科研院所为支撑。同时,太钢大力实施战略经营单位(SBU)管理体制,设立了28个SBU,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品种开发,成立由生产、营销、科研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亟待解决的重大工艺技术和质量问题,在全公司推行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索酬等改革措施,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创新热情。
一流的创新平台
太钢自2001年以来,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左右,先后与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春金属焊接研究所、铁道科学院、美国匹斯堡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太钢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16个科研实验室。目前,太钢已经形成了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不锈钢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政府创新平台,为快速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引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太钢于2008年投入1.5亿元,建设了从冶炼、热轧到冷轧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中间实验室。该实验室作为不锈钢、硅钢、高强韧钢和纯净钢等研发的国际一流中间试验场,为太钢在离线超前研究、产品开发、工艺优化、工艺技术进步、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手段,大幅度提升了太钢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太钢还投资1.2亿元,分批引进42台(套)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科研仪器,为科研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流的创新团队
在人才提升方面,太钢着力实施“515”人才战略,打通科技人员的成长通道。据了解,太钢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签约,选送10名优秀青年参加为期两年半的项目培训,以培养具有卓越领导才干的制造与运营精英,是国内首个参与“中国全球运营领袖”双硕士学位项目的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已分批选送380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赴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德国、法国、美国等知名企业培训深造。太钢一直重视人才对企业的贡献,早在2004年,时任公司董事长陈川平以20万元重奖奖励了为不锈钢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退休返聘专家单家富。每年,太钢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科技成果价值化。
太钢还高度重视群众性创新创效工作,近五年来,全公司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51579项,命名职工先进操作法48项,涌现出600多名技术比武状元和岗位能手。目前,公司形成了梯级创新型人才队伍,拥有以工程院院士王一德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以获得“第1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不锈钢专家李国平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以全国青年技能大赛状元李小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炼钢工郭晓兵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
太钢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多方合作、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的“863”、“973”等34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计划项目取得重大成果。2010年,荣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2010年,太钢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开展国家“973”课题“原型钢工业试制(第三代汽车钢)”的研究,率先在国际上研发出第三代汽车钢热轧板卷和冷轧板,钢板的强度达到了900兆帕级。太钢先后研发出二十种特种钢材,应用于“东风”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关键部件,太钢也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专用钢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