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公司要闻
  | 传媒摘要
所在位置 > 新闻 > 公司要闻
太钢炼钢一厂"高标准"打造"高品质"产品
2012-09-07
    怎么才能抓好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炼钢一厂。
    今年以来,该厂全面预算工作一直居于公司前列,质量工作也非常稳定,7月份公司全面预算考核结束后,该厂质量指标位居第一。“质量月”之际,他们将借势再发力,向着“质量再提升,打造洁净钢生产平台”这一目标进发。
       
    “标准”好比眼睛
 
    “标准。”说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词,厂长杨贞彪和总工程师赵大同一致说出了这两个字。
    “‘标准’好比眼睛,一定不能模糊。”杨贞彪这样诠释“标准”,“明确的标准加上严格的执行,必然会有高品质的产品。”
    赵大同的说法与厂长如出一辙:“没按标准执行出现问题,执行的人必须受考核;按标准执行了却出了问题,就不能放过制定标准的人。”
    可见,炼钢一厂对“标准”执行的苛刻,以及由此尝到的甜头。
    采访中,杨贞彪不断用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比如在不锈钢线,降低不锈钢连铸坯修磨率一直是重点。今年以来,他们不再盲目攻关,而是从基础研究抓起,把工艺、操作、设备等相关因素一一摆出来,认真分析到底什么样条件的坯子需要修磨?如果需要修,怎样修磨才完美?
    本着这样的标准,新的修磨标准浮出水面。
    “标准出来后,我们又做了2~3轮试验。”杨贞彪说大家都非常谨慎,“该标准在5月底正式推行,6月份见实效。”后来听说,炼钢一厂新的不锈钢连铸坯修磨法在我们采访前一天刚刚受到公司领导表扬,称赞他们的修磨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新的修磨技术不仅降低了修磨率,而且提升了操作人员的修磨水平。
    碳钢线也是如此,他们在冶炼和精炼工序不断采用科学手段抓工艺标准,彻底摒弃了以往靠人工经验的浇铸办法,引进电子监测系统,实现了浇铸质量大提升。
    “标准”这双“眼睛”,在炼钢一厂越来越清晰、明亮。
              
    “标准”靠执行
 
    管理一定是从上到下、涉及全员的。
    “我们厂的质量工作始终保持稳中提升,这得益于全厂上下对质量方针理解的高度统一。”赵大同这样总结。
    “我盯死,他盯住。”杨贞彪说到他与赵大同的分工时这样强调。
    “有些工作如果我们推动力度不够,杨厂长必然亲自出来盯。”赵大同说,“厂长说话,许多事情执行起来就大不一样。”
    为了让“标准”能在每个工序顺利执行,厂领导层没少下功夫。如果说上半年还处于强制阶段的话,现在已经被职工接受并形成习惯了。
    “天天绷着‘标准’这根弦,稍遇滑坡就引起警觉。”赵大同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采访过程中,他时不时看看电脑里的ERP流程,从那些图表和曲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工序对他们产品的评价,详细到每个钢卷、每块坯子。每一炉钢在轧制过程中合格率多少、废品情况多少,他们都心中有数。
    “不这样抠不行。”赵大同说,“时间长了职工会‘皮’。”
    天天抠,让他们抠出了在监管和操作上出现的松懈问题,盯出了暑天由于太热发生在炉前的操作“缩水”现象。
    “我们一直在给职工改善环境,但绝不允许操作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杨贞彪强调。
    赵大同说,“作为管理层,就得随时发现这些苗头并及时纠正。”
    质量日报、周报,是炼钢一厂领导层的关注焦点。“问题不能过周,到月底指标下来就来不及了。”杨贞彪说。
    这一点上,赵大同也说了同样的话,“不能等到把事儿弄大了再抓。”
    为此,也有不少人“踩了雷”。由于自身原因引发的产品质量波动,两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月只拿了生活费。
    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炼钢一厂将生产主线负责人全部调整为技术过硬的科班人员,正如赵大同所言,“不懂技术的头儿是带不好兵的,更别说提升产品质量了。”
    “炼钢一厂的品牌就是质量。”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杨贞彪始终这样定位,“‘合格’与‘高品质’是有区别的,‘能用’与‘好用’也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将一如既往,高标准打造高品质产品,真正实现顾客满意。”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企业邮箱    用户服务电话:800-806-1998  400-653-1998  
copyright 2008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050036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