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集团      

企业文化
  | 文化理念
  | 行为规范
  | 形象标识
  | 人物风采
所在位置 > 企业文化 > 人物风采
执着的坚守——记2016年度太钢优秀科技工作者王辉绵
作者:陈岩    2017-04-27
 
刚刚进入2017年,海内外对“笔尖钢太钢造”的热议,各路媒体的竞相报道,让向来安静、平和的王辉绵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一时间,他几乎成了“网红”。
 
“笔尖钢,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代表团队向公众汇报了我们工作的成果。我是沾了团队的光。”面对各种“光环”,笔尖钢研发团队负责人王辉绵显得格外冷静。
 
1990年,王辉绵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来到太钢线材厂,成为一名基层技术员。1998年,公司组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王辉绵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脱颖而出,成为团队负责人,并很快开发出高性能不锈钢线材系列品种,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做产品,必须不断创新。但创新并不容易。
 
“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别指望一蹴而就,得有耐心,有韧劲”。干了近二十年产品研发的王辉绵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的认识。
 
2009年,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启动,对大桥用螺纹钢筋的各项指标要求十分严苛。王辉绵意识到,这是一个拓展不锈钢棒线材应用领域的难得机会。
 
然而,建筑用不锈螺纹钢筋的制造难度极高,世界范围内,能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与每次研发攻关一样,王辉绵带领团队成员又一次默默地没日没夜往返于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将近一年,产品试制成功。
 
成功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过去,普通螺纹钢筋在施工中可采用焊接连接。然而,不锈螺纹钢筋为确保耐腐蚀性,必须用专用连接件连接。起初,王辉绵和团队成员跑遍全国,竟然没有一个能加工不锈钢连接件的厂家。
 
不能连接就意味着产品不能实际应用。“当时特别沮丧,眼看辛苦就要白费了。辉绵还安慰大家说,没关系,再试试。他干工作有耐心、有韧劲。”团队成员、营销部首席营销师曹娇婵回忆道。
 
其实,王辉绵也真犯愁了,但他不甘心,到处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内一家建筑研究院引起了他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辉绵一个人扛着两根不锈螺纹钢筋样品踏上了火车……
 
经过反复沟通,这家单位与太钢合作创造出我国首套建筑用不锈螺纹钢筋连接方法。最终,太钢生产的不锈螺纹钢筋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产品质量稳定,服务到位,大桥管理局还专门给公司发来感谢信。
 
“他平时话不多,但非常执着。他属于那种外表安静,内心强大的人。”这是团队成员、不锈线材厂技术质量科科长闫士彩眼里的王辉绵。
 
作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负责人,王辉绵还非常注重发挥团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笔尖钢的成功突破,团队力量就功不可没。
 
早在2012年至2014年,王辉绵就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笔尖钢技术进一步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既是团队负责人,又是笔尖钢课题负责人,必须同时发挥好带头和统筹两个作用。”王辉绵说。
 
笔尖钢研发突破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关键合金元素稳定控制,团队里冶炼专业的翟俊和郎炜昀在这一环节充当尖兵。轧制阶段,由擅长轧制技术的王辉绵本人和闫士彩联手攻关。产品研发需要大量数据支撑,数据分析高手车德会博士对各种试验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攻关期间,王辉绵不仅根据团队里每个人的特点分配好任务,还不断与上游原料厂家、内部生产工序、下游拔丝、制笔企业沟通协调,把控工作节奏与方向。在王辉绵的执着坚持与大家的协同努力下,前后历时5年,国产笔尖钢终于成功问世。
 
不锈钢棒线材在公司的产品结构中是小类品种,在笔尖钢之前,很少像大类品种那样引人瞩目,但在王辉绵和团队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依然涌现出清洁球用钢、高端焊线用钢、不锈螺纹钢等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为公司丰富品种结构、树立品牌形象立下汗马功劳。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产品的研发成功源于公司搭建的创新平台和团队伙伴的共同付出。”这些年,王辉绵常怀感恩之心。
 
有人说王辉绵是工作狂,他自己不承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王辉绵的妻子曾经嗔怪:除了自己出差的东西,家里的物件放在哪儿他都不知道。王辉绵也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以至于他的儿子很长时间里以为爸爸是搞秘密工作的。直到笔尖钢研发成功,王辉绵成了名人,儿子才惊讶地对他说,爸,你这么牛呐!那一刻,王辉绵笑得很开心,那笑容是一位父亲被儿子崇拜的骄傲,更是一位科技工作者走过岁月、守得花开的幸福。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企业邮箱     用户服务电话:800-806-1998  400-653-1998  
copyright 2008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050036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