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集团      

企业文化
  | 文化理念
  | 行为规范
  | 形象标识
  | 人物风采
所在位置 > 企业文化 > 人物风采
逐梦十年——记太钢2020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太钢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姜世勇
来源:太钢日报    作者:申文丽    2021-08-12

得知自己主导研发的无取向硅钢终于用在白鹤滩项目时,太钢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姜世勇还是不自觉红了眼眶。回望过去十年,仿佛只是白驹过隙,一刹而过,而姜世勇却用他十年的坚持,将时间幻化成陈酿,在他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十年,很值。”姜世勇说起话来云淡风轻,前额和鬓角的白发却不由分说地讲述着他十多年来付诸产品研发的心血。

1998年,姜世勇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毕业来到太钢技术中心。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钻研,遇到难题,总要想办法攻克。那股爱钻研的劲儿仿佛是骨子里就透着的,而技术中心正好为他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一直以来,中低牌号硅钢的表面纵条纹问题都是困扰公司的生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疑难杂症”,2006年,姜世勇主动担当,承担起攻克硅钢表面纵条纹的命题。那一年时间,为了找到突破口,他经常要熬夜到晚上十一二点。“那时的压力真的很大,熬了将近一年时间,这头发就开始慢慢白了。”姜世勇回忆到。

一年多的时间,凭着执着和钻研,姜世勇彻底解决了太钢硅钢表面纵条纹缺陷,还申请了国家专利。这是他来到太钢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科研成果。

到了2009年,姜世勇接手了一个更大的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三峡巨型水电用超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开发工作。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几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太钢的高牌号硅钢开发在国内是最早的,但三峡工程的要求非常严苛,十几个指标当中有三四个指标都是全球领先,就连很多国外企业都放弃了竞标。

“这种超高要求的指标,要求一个还好,要是同时都要求的话,指标之间要达到一个最佳的匹配真的很难。”姜世勇说。不过姜世勇不怕难。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他的工作几乎就成了两点一线,要么就泡在试验室做试验,要么就一头扎进生产现场跟踪流程取样,回来做分析。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姜世勇从现场取样回来,推着自行车载着一大沓钢板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技术中心赶。四周没有人,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姜世勇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

那时候,大家对这种无取向硅钢认识不深,现场退火时偏向大张力。经过摸索研究,姜世勇偏偏认为,要炼好三峡项目要求的这个钢种,特别需要小张力。当时大家不理解怎么办?那就先和主要负责人挨个沟通。姜世勇笑称,如果自己现在还有点沟通能力的话,都是那时练出来的。姜世勇的坚持和他对问题的独到看法,最终征服了大家。厂里为此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对现场提出工序要求,组织推进。

对于高端品种来说,到了一定程度,设备管理、工艺执行都非常苛刻,这就需要同各方协调好,解决好各类问题。每一批轧制,姜世勇都要到现场和操作人员一起控制好参数,等轧制好几个卷,前期稳定了才肯放心离开。还有些时候,同一个工艺控制,这批质量很好,下一批就突然不合格了,他就又要不断去现场了解情况,然后摸索工艺作出技术判断。

三峡工程对产品的每个指标要求都非常严格,工程的供货标准也一直在提高。“本来之前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多的命中率,但突然又加进来一个新标准,如此一来,我们的命中率一下就滑落到了不到百分之三十,生产难度一下子就提高了,就又要重新研究开发控制工艺。”姜世勇说。

在无数次徘徊不前的无奈中,在试一次又需再试一次的煎熬中,姜世勇还是挺过来了。整整熬了三年时间,他的研发最终取得了成功,经市场验证,实物综合质量领先国内同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产品认证的过程同样不易。2015年,太钢研发的无取向硅钢开始接受工程的认证,这样高标准的工程,仅认证就花去两年多的时间。

白鹤滩项目是世界超级工程,太钢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协调推进。2020年,通过公司上下不懈努力,太钢的无取向硅钢终于首次实现了在白鹤滩百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上的批量应用,提高了太钢硅钢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

望着前额和鬓角的白发,姜世勇红着眼眶笑了。“这么多年来,帮助过我的人有很多,尤其我们的硅钢团队,是他们的坚持支撑我到了最后,他们一直都是最棒的。”姜世勇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姜世勇接手了一个新的任务,前段时间他刚刚写好了科研方案,新的挑战正等待着他。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企业邮箱     用户服务电话:800-806-1998  400-653-1998  
copyright 2008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05003605号